
如何高效阅读——阅读系统 2.0

前言
自己阅读过程中,时常陷入一种模糊且迷茫的状态。想要全面而宽泛的吸收全书的知识,但到头来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剖析拆解全书的结构,但最后从效果上看是徒劳无功。
后来发现是阅读过程中的方向出了错误,当思想被拨正后,可以很简单的走出模糊迷茫的阅读误区。
这个系统也是针对于阅读习惯存在误区的读者而作用,主要提供方向指引,从而摆脱读书久矣却毫无收获、读书笔记囤满仓库却越读越怀疑自己的赛博囤积患者的现状。并且主要针对非虚构类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改善,虽然其中有一些要点虚构类作品同样适用。
想要获得一些类似增进阅读过程中理解力的建议的读者恐怕要有些失望,本篇文章并不能给你提供太大帮助。这里建议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或直接在下方信息源跳转链接至本书的b站讲解,你可以很快得到一些具体的行动建议。
如果你和我们最开始说的情况一致,那你可以了解一下这个系统,如果能提供一些全新视角和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会很开心。
文章结构
这是文章的骨架,方便读者了解架构。
底层逻辑
在开始前,我想先阐明一下本系统的底层观点,方便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后面的操作流程。
不要做和时代发展相悖的事情。
为什么在这里说这样一个东西,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类获取信息的发展历程:
- a. 读书
- 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你记住的知识越多,就越有文化、越受人尊重。人们在这里看的是什么?看的是谁收藏的知识量更宽更广。
- b. 搜索引擎
- 随着科技发展,搜索引擎成为了另一种获取信息的途径(百度别沾边)。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捷。这里看的是人们收集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
- c. 人工智能
- 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甚至所谓收集信息综合汇总都可以被AI来完成。人们只需要阅读人工智能汇总后的内容,尽可能的获得行动建议、搭建起自己的体系即可。
从发展历程来看,对于人类记忆的要求是越来越低的。人们不再需要典藏尽可能多的信息,对人脑的记忆负担在越来越小。时代在这样发展,做与时代相悖的事情,往往最后都是徒劳。
知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没有多大典藏的必要。
所以一个很深的误区就是时间花费上记笔记>阅读>思考。那些记录大而全的笔记,构建全面的思维导图来剖析整本书的结构,本身就是错误的方向,只会让人越做迷茫。
所以这个系统的关键就在于提醒读者们,时间花费上思考>阅读>做笔记,在阅读中获得启发和行动建议,然后花费时间在对这些启发和行动建议的系统的延伸和思考。 而那些宏观上的,是写作要去学习的东西,而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宏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只能是浪费。
我只在意阅读时有多少条令我拍案叫绝的启发和能够改变我生活的行动建议,其他的,我都不care。 就像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的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抓住观点,然后利用观点切实的改变自己的生活。比所谓写了满满的读书笔记、剖析整本书结构的表层努力来的更有实效性。
操作流程
工具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操作流程中会用到哪些工具,不认识的读者可以花点时间去学习一下。后续我也会更新一些介绍工具的文章。
- Obsidian
- Notion
- WeRead(Obsidian插件)
- Readwise(Obsidian插件)
- 微信读书
- Readwise reader
操作流程
这个操作流程针对的是线上阅读,我一直是纸质书阅读的顶级支持者,我曾经极力反对线上阅读,但是最近使用起来才发现真香。嘻嘻。操作流程仅供参考,并不具有唯一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在微信读书/Readwise reader中阅读,碰见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启发/行动建议时及时勾画,有一些思考方向时写下一些灵感抓手
- 例:一句话让我意识到了自己思维上的误区,直接批注:思维误区。
- 注意:灵感抓手仅仅是一句话的批注,而非针对这个点过度的思考。这会打断阅读的连续性,使得阅读体验感受下降。对于灵感抓手的延伸和系统化思考是之后的事情。
- 这些灵感抓手会通过WeRead插件和readwise插件直接同步到Obsidian中。
- 至于所谓的摘录,千万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你的时间要拿去思考。纸质书阅读就会让自己浪费很多摘录的时间。
- 阅读后系统化、深度的延伸和思考。可以对应下面这个清单,并不绝对,可以自己总结归纳,作为系统运转中的一个小零件。
- 对应生活中的什么场景
- 对我有什么启发
- 在生活中指引什么行动
- 如果我已经这么做,能不能优化?
- 和已有的想法有什么冲突/匹配
- 如果某一个启发/行动建议和以往的知识形成对应,有必要时可以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原子笔记。
- 如果是行动建议,可以放进Notion里,设置执行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慢慢的形成习惯。就像周岭说的: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让自己改变才是最重要的。
冲突和矛盾
看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有几个疑问:
- 既然你说宏观上不要浪费过多时间,那你要如何解释《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关于把一本书解剖的观点呢?难道宏观上了解了一本书不便于我更好的理解书本吗?
我自己就是检视阅读的受益者,我的阅读离不开目录。这便于我更好的了解作者的逻辑,并且对于一些启发做梳理。但实际上我想说这两点并不冲突,了解书中的结构方便我们更好的理解书本里的内容,但也仅此而已了。还是我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解决的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我们在这里解决的是方向的问题。
剖析结构是你理解书本的手段,而非目的。你的目的就是从书中获得启发和行动建议,从而改变生活和形成自己原创性的内容。那些喜欢囤积知识的“赛博囤积症”们很显然把手段当成了当成了结果。仅此而已。
- 既然你只在意从书中获得了几条启发和行动建议。那也就说明你的思维是点状的,而这并不足够系统。
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拿计算机举例子:即使是计算机也是“离散”地计算。微积分的计算思路也是把连续问题离散化,以便我们的直觉能派上用场。学习上也一样,花费大块时间深度的思考也是点状分布的。从点状分布组合成为系统。从结果导向上来说,这样更好,至于你所谓的“系统”,不过是浪费足够多时间拿不到结果的借口。
- 这好像有些太过于功利了,难道我就不能陶冶情操了吗?或者对于哲学类型的书籍是否依然适用?
依然适用。其实这个系统本质上遵循的还是点状学习然后深度思考形成系统的逻辑。既然这类书本不包含行动建议,那么启发则是所有书本都可以有的,我们抓启发对系统进行针对性补全即可。
信息源
- Title: 如何高效阅读——阅读系统 2.0
- Author: Solmar
- Created at : 2025-07-27 15:40:37
- Updated at : 2025-07-27 21:23:16
- Link: https://redefine.ohevan.com/2025/07/27/如何高效阅读——阅读系统 1.0/
- License: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